【中医特色】神奇的耳尖放血
点击量:次    更新时间:2023-09-04


小耳朵,大乾坤。耳朵看似不起眼,却在中医特色治疗中的作用举足轻重。根据现代医学观点,耳尖所在的位置,相当于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,对调节人体内脏功能和情绪有重要的作用。

什么是耳尖放血?

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耳者,宗脉之所聚也。”耳穴具有诊断、治疗、预防、美容、保健、康复、养生、抗衰等八大功用。耳尖,属经外奇穴,通常以放血为宜。正坐位或侧伏坐位,当折耳向前,耳廓上方的尖端处,使用针灸针、三棱针、一次性注射针头或刺血笔等,直刺0.30.5寸,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。

中医认为“火曰炎上”,故上火症状多表现在咽喉以上部位,所以选择耳尖部位放血是比较合理的。另外,耳尖在耳廓微经络中为肝经所主,肝在中医里被称作“将军之官”,和情绪活动密切相关。肝脏功能失常,容易产生肝火症状,耳尖放血效果显著。耳尖放血可以通过刺血达到活血祛瘀、清热凉血等作用。属实热之证、血瘀、邪实、热盛等所致的许多疾病,均可采用耳尖刺血疗法进行治疗和辅助治疗。

耳尖放血的临床应用

一、治疗各种炎症

耳尖(放血)是四大三抗穴之一,具有三抗一提作用,即抗过敏、抗炎症、抗风湿,提升机体免疫功能。

、镇静作用

在用于治疗痛症之前,先给于耳尖放血,可通筋活络、祛瘀升新、镇静。治疗颈椎病、多发生肌纤维炎、肩关节炎、头疼、牙痛,均可用耳尖放血。

三、治疗高热

这是耳尖点刺放血最常用最有效的适应症,适用于感冒、肺炎、扁桃体炎所引发的高热。中医认为少阳主风,太阳主表。由于膀胱经上至头顶再从头两侧至耳上,少阳经循行耳朵,表证与太阳有关,皮肤病与风与表皆有关连,所以耳尖可以主风主表,可以治风也可以治表。用耳尖放血常可迅速退热,有时针刺一二次放血即可。

治疗痤疮

痤疮俗称“青春痘”,又叫“面疱”、“粉刺”、“暗疮”等。中医称“肺风粉刺”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,所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,也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病种之一。通常好发于面部、颈部、胸背部、肩膀和上臂,临床以白头粉刺、黑头粉刺、炎性丘疹、脓疱、结节、囊肿等为主要表现。这种疾病青春期多见,治疗时双耳尖取穴,大椎、肺俞刺血。

治疗失眠

失眠症为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,是人体处于一种渴求睡眠而又难以达到睡眠要求的状态,具有经常性和一定的病理顽固性,常伴有头晕、头胀、心烦、焦虑、精神不振、工作效率降低等,中医称本病为“不寐”。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“心开窍于耳”,因此耳尖刺血,除了活血化瘀外,可以镇定祛风、交通心肾,所以它是治疗失眠很好的穴位。

治疗面神经麻痹

面神经麻痹俗称“面瘫”,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。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,它是一种常见病、多发病,不受年龄限制。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、闭眼、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。耳尖刺血可帮助提高治疗效果,特别是闭眼的动作,能结合健侧的合谷穴更佳。

、高血压的防治

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肝肾阴虚、肝阳上亢,而耳与脏腑关系密切,耳尖穴的周围,分散着手太阳小肠经、手少阳三焦经、足少阳胆经、手阳明大肠经、足阳明胃经等经脉的支脉、支别。足太阳膀胱经则至“耳上角”,与耳尖穴有着更直接的关系。耳尖放血具有祛风清热、镇肝潜阳、清脑明目之功。研究证明,耳尖放血可以影响血中一氧化氮的浓度,抑制交感神经活动,降低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,进而降低血压,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。同时,该疗法还能减轻高血压病对肾脏的损害。

耳尖放血注意事项

、出血性疾病患者、孕妇、体质虚弱者、过敏性体质者,禁用此法。

、晕血、耳尖穴处有溃疡或皮损者,禁用此法。

、挤压要注意方法,不能在局部挤压,要从远端向近端慢慢地轻轻地挤压,以防血肿产生。

、放血时特别注意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。首先要对耳廓最高点进行定位和消毒,使用一次性采血针,以防血源性传染病。

岳池县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常年开展耳尖放血等中医特色治疗,如果您有上述症状及相关健康诉求,不妨抽空前来我院治未病科咨询问诊。科室地址:医院门诊楼对面二楼健康管理科往里处,咨询电话:0826—5300562。我们将根据您的体质辨识和健康诉求,为您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诊疗方案,为您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。

医院OA|招聘邮箱|院长邮箱| 投诉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