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。气温回升、冰雪融化、降水增多,故取名为雨水。雨水润泽万物,天地间一派开春气象。
人体顺应自然,阳气生发,皮肤毛孔开泄。因此要注意锻炼身体,增强抵抗力,预防疾病发生。尤其在最近流行性感冒频发的当下,防护必不可少,养生也需跟上。
壹:乍暖还寒,保暖防湿
雨水要注意“倒春寒”。空气中水分增加,气温偏低,寒中有湿。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影响。机体调节功能跟不上天气的变化,老人小孩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;皮肤毛孔疏松,对风寒湿邪的抵抗力有所减弱,皮肤过敏、关节炎等多发。药王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主张:春时衣着宜“下厚上薄”,避免招病。
贰:起居规律,少卧多动
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春三月……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,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……此春气之应,养生之道也。”春天日长夜短,阳气渐长。人应顺应大自然的气机,早晨不赖床,不久卧久坐,增加活动时间。在室内做缓和的锻炼,或出门散步晒太阳,对身体有益。
叁:调养脾胃,保护元气
从中医角度来说,脾五行属土,喜好干燥、厌恶潮湿。雨水节气多雨多湿,易影响脾胃运化功能。因此,雨水养生当以调养脾胃为主。脾胃是“后天之本”、“气血生化之源”,脾胃功能健全,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,反之则营养缺乏,体质下降。“脾胃学说”创始人李东垣提出:脾胃伤则元气衰,元气衰则人折寿。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。
肆:药食蔬果,少酸多甜
孙思邈主张:春日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。五行中肝属木,味为酸;脾属土,味为甘。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,多吃甜味,以养脾脏之气。可多食大枣、菠菜、荸荠、甘蔗、茼蒿、山药等,食疗多以各类粥为好,如枸杞粥、红枣粥、银耳粥等。春季常见口舌干燥、嘴唇干裂等现象,故应多吃新鲜蔬菜、多汁水果,以补充人体水分。不可盲目进补,避免肥甘厚味。药物调养则要考虑脾胃功能特点,用生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,可选用沙参、西洋参、决明子、白菊花等。
伍:锻炼有度,量力而行
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。雨水节气运动养生应注意避寒防湿。特别是老年人,晨练不宜过早,应在较暖的白天,选择避风、干爽的地方进行。运动形式宜选用散步、太极、八段锦和动作柔和的健身操为主。运动不宜激烈,防止肝火骤升而出现发热、上火等病症。
陆:调畅情志,身心双养
雨水,时值早春,阳气生发。春季肝脏当令,肝气较旺,令人精神焕发。若肝气生发太过,则易面红耳赤、烦躁易怒;若肝气不疏,则郁郁寡欢、心情抑郁。这个时节对人的血压和睡眠影响较明显。从脏腑五行生克的角度,肝木旺会克脾土,使人变得“没胃口”。所以,雨水养生强调形神皆养,不但要养身体,还要心境平和,使肝气不横逆,脾胃自安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