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”?
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”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临床表现以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”为主要特征,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,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。以近年的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,病例多发生于4至10月份,以青壮年居多。
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”的主要传播途径
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。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野生动物、家畜或老鼠后,再叮咬人时,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。
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病原体动物的血液、呼吸道分泌物等,也有可能会导致传播。大多病例有野外作业史,少部分病例有蜱叮咬史。
被蜱虫咬伤后,除了局部皮肤出现丘疹、水疱,还可能出现发热、全身无力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精神不振、厌食等症状。某些蜱虫会注入麻痹神经的毒素,使人中枢神经受侵害而死亡,致死率可高达30%。被其叮咬后如何自救?且看下图:
一旦发现蜱虫叮入皮肤,切不可捏、拽、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它,因为这样做一来可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,二来会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,增加感染的可能性。可以找一把尖头镊子,尽可能靠近皮肤以夹住它的口器,然后将它垂直向上拔出来,不要左右摇动,以免口器断裂。拔出蜱后,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。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,如出现发热、疲劳、肌肉关节疼痛、叮咬部位发炎、溃烂或红斑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并主动告知医生其蜱叮咬史,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
怎样防止被蜱虫叮咬?
在我国,4至10月都是蜱的活跃时期。蜱多生活在森林、灌木丛、牧场、草原、山地等环境中。
小编在此提醒广大市民朋友:在野外活动或作业时,尽量穿浅色(容易发现虫子)、光滑的衣服,着长袖、长裤、戴帽,扎紧袖口、裤口,外露皮肤涂抹驱蜱剂,防蜱侵入;避免在草地、树林等地长时间坐卧,避免让儿童到荒草地、灌木丛里玩耍;通过有蜱的地区时,应疾步快走而不作停留;离开野外环境时,应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是否有蜱叮咬或附着,仔细查看宠物是否染蜱,返回家中应及时洗澡并更换衣物。